亞洲第一個食蛇龜保護區通過劃設—翡翠水庫與林務局攜手共創保育新頁
- 發布機關:臺北翡翠水庫管理局
- 聯絡人:黃世欽科長;屏科大陳添喜助理教授
- 聯絡資訊:26664938,0919-374-940;0932-260-913
農委會野生動物保育諮詢委員會在今天(15日)通過「翡翠水庫食蛇龜野生動物保護區」的劃定審查,本案歷經近兩年的團隊努力,終於在近期可望正式成為亞洲第一個食蛇龜保護區,除了提昇臺灣的保育形象,同時也為我國野生動物保育史增添ㄧ則佳話。 「保護區範圍」: 照片1、食蛇龜為陸棲性淡水龜,主要分布於中國大陸、臺灣及日本琉球群島。 照片2、剛孵化之食蛇龜幼龜。 照片3、食蛇龜在遇到驚嚇時,會將頭、尾、四肢縮入龜甲, 將腹甲緊閉,故又稱「黃緣閉殼龜」。 照片4、正在取食姑婆芋肉質漿果的食蛇龜。 照片5、每年5-7月為食蛇龜的產卵季,一般每窩約1-3個蛋,可產1-2窩,蛋明顯比其他淡水龜大。 照片6、食蛇龜在溫度較低的冬季會尋找合適的洞穴渡冬。
臺北翡翠水庫管理局局長劉銘龍難掩興奮表示,此為中央與地方機關合作保育的最佳範例,同時也感謝野生動物諮詢委員會諸位委員的支持,成就這一樁保育盛事。同時,本次食蛇龜保護區劃定的另外一層意義,在於證明水庫管理機關除了維護水源的穩定與潔淨外,也可以為集水區的生態保育盡一份心力。
本次之劃定係依照野生動物保育法第十條第三項由中央主管機關直接公告劃定,自翡管局於今年2月正式提出建議以來,期間林務局與農委會特生中心、新北市政府與臺北水源特定區管理局等相關機關大力支持與積極投入,中央與地方機關間通力合作,劃下國內野生動物保育的新里程碑,對此,劉銘龍深表肯定與謝意。
劉銘龍進ㄧ步透露,其實在推動期間,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龜類專家小組主席Peter Paul van Dijk即特別在今年6月30日及7月1日二度進入翡翠水庫觀察此一野生族群,顯見亞洲龜類保育受國際重視之程度,之後並聯名致函,高度肯定翡管局推動保護區劃設之積極作為。
保護區劃定之後還有許多管理工作需要立刻規劃,包括保護區內資源調查、外來種防治、環境監測及相關解說告示牌誌之設置等。劉銘龍表示,翡管局將與林務局羅東林管處共同攜手管理面積廣達1,295公頃之保護區。同時,為加強區內保育龜類及共域野生動物之保護,也歡迎新北市政府與臺北水源特定區管理局共同參與執行保護區相關工作。期許本保護區未來成為亞洲地區龜類保育的重要示範區,向國際社會表達我國積極推動野生動物保育之決心。
本保護區面積1295.93公頃,中央有原後坑子溪河谷之淹沒區與後坑子溪為界,東側為核心區,西側為緩衝區。核心區西側以沿水庫淹沒區為界,北側由乾溝南側、冷水坑西側沿稜線至東南側至芋園尖山(或稱石硿子山,海拔641公尺),南側則以後坑子溪為界,範圍包括文山事業區第21及22林班部分範圍林班地、乾溝山、湳子坑至冷水坑一帶。而西側之緩衝區包括部分後坑子溪與其支流、文山事業區第17、19及20林班部分範圍林班地範圍,南至半天寮、客人寮一帶,西側以火燒樟山及南子口山之稜線為界,最北側至九紀山一帶侷部隔離之獨立島。
食蛇龜小檔案:
食蛇龜(Cuora flavomarginata) (照片1、2)
英名:Yellow-margined box turtle
俗名:黃緣閉殼龜(照片3)、黃緣盒龜
食蛇龜為臺灣陸棲性淡水龜,但並非龜如其名,牠不吃蛇,而是以榕果、肉質漿果(照片4)、蕈類、昆蟲、陸生軟體動物、蚯蚓、甲殼類及動物死屍為食之雜食性動物,屬臺灣保育類二級之珍貴稀有動物。主要棲息在低海拔的次生林、闊葉林及其周邊環境。野生個體成長速度慢,夀命長,達性成熟時間長,約需超過10年以上。繁殖力低,產卵季在5月至7月中旬,母龜成體每年約可產卵1-2窩,每窩產卵數1-3顆(照片5)。活動範圍不大且具有極高忠誠度;有季節性遷移的習性,於12月至3月低溫季節,多利用森林底層或高覆蓋度芒草叢下方渡冬(照片6),於夏季偏好較開闊的森林邊緣環境,7月後則多利用覆蓋度高的森林底層或芒草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