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部鐵道局於今日(7月24日)上午召開「臺鐵南港至花蓮提速改善計畫」(北宜新線)綜合規劃重要議題及路線方案選定會議,會議結論以通過翡翠水庫集水區之方案路線為未來推動方向。臺北翡翠水庫管理局(以下簡稱翡管局)為保護大臺北地區600萬人飲用水安全,於會中強烈表達反對北宜直鐵路線通過翡翠水庫集水區。
翡管局反對北宜直鐵路線通過翡翠水庫集水區之理由如下:
一、本次會議前交通部鐵道局對於路線方案選定已先定調,對於翡翠水庫集水區水量、水質與淤積等課題可能造成的影響,均未進行詳實調查、分析與評估,實為不妥。
二、交通部鐵道局自95年提出穿越翡翠水庫集水區之路廊方案被環評大會否決後,98年重啟可行性研究,102年啟動綜合規劃及環境影響評估即成立「臺鐵南港至花蓮提速改善計畫」跨部會推動小組,並於103年召開2次推動小組暨路廊評選審查會議後,選定以避開翡翠水庫集水區為優選方案,評定過程嚴謹,惟本次會議並未提出足以推翻103年結論之理由,逕行選定通過翡翠水庫集水區路線方案之結論,過程草率,令人遺憾。
三、本次通過翡翠水庫集水區之路線與95年完工之國道五號雪隧工程路線相近,依據過去監測資料顯示,雪隧工程對翡翠水庫集水區水量、水質與淤積之影響如下: - 國道五號雪隧工程完工後湧水量介於每日37,670噸至每日64,886噸之間,以每人每日250公升用水量計算,約造成每日20萬人用水量的永久損失。
- 根據中央研究院「翡翠水庫藻類與水質關係監測與研究」長期(自76至107年)之研究結果顯示,翡翠水庫自國道五號雪隧工程施工起,藻類數大幅增加,直至102年底始恢復施工前之水準,即翡翠水庫的「水質黑暗期」從雪隧施工至恢復長達19年之久。
- 國道五號雪隧工程於80年至95年施工期間,翡翠水庫平均年淤積量高達88.21萬立方公尺,於95年完工通車後,96年至107年水庫年平均淤積量明顯降低至37.2萬立方公尺,兩者差距2.4倍。
翡管局進一步表示,今日同時為翡翠原水管工程動土典禮,面對未來氣候變遷、豐枯加劇之極端氣候,短延時強降雨之降雨型態將更趨於常態,尤其新店溪上游南勢溪於104年受到蘇迪勒颱風重創之經驗,更顯示翡翠水庫水源保護極為重要。翡翠水庫供應大臺北地區600萬人民生及公共用水,為無可替代之重要水源,行政院並於103年將翡翠水庫核列為一級國家關鍵基礎設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翡管局再一次重申,為守護大臺北600萬人飲用水安全,翡管局反對北宜直鐵通過翡翠水庫集水區。 翡翠水庫歷年藻類變化圖